English

一部运用“人文科学”视域 进行教育反思的力著

2001-04-1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张 华 我有话说

项贤明博士的新著《泛教育论》(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)是我国近年来颇为鲜见的原创性教育著作。面对纷繁复杂的“现代教育”的话语体系,作者从容不迫、一针见血地指出“现代教育”的根本症结,然后丝丝入扣,游刃有余地加以剖析,进而建构起一个逻辑严密的教育理论体系——“泛教育论”。

该书把教育反思置于体现时代精神的交往理论之上。交往理论是“泛教育论”的理论基础。正是借助交往理论,“泛教育论”实现了对200年以来不可胜数的“现代教育话语”的根本超越。它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提升为“交互主体的”关系,从而彻底摆脱了教育史上“教师中心论”与”学生中心论”之间持久存在的“钟摆现象”。因为生活世界充满了“可实际知觉的主观性”、充满了生动的“人格主义态度”,即是说“交往”是生活世界的固有性格,因此,基于“交往理性”的教育理应向生活世界回归,实现教育的生活化与生活的教育化,这就是“泛教育”概念的基本内涵。这种教育理念集中体现了21世纪的时代精神。

该书把教育反思置于“人文科学”的视域之中。当今纷繁复杂的教育著作可大致分为两类:一类以“经验主义”哲学传统为理论背景,以典型自然科学(如物理学)作为效仿对象,倡导“量化研究”,试图把教育诸领域都建成分门别类的“教育科学”(如“课程科学”、“教学科学”等等),以发现有效控制教育过程的“四海皆准”的教育“规律”、“原理”与“规则”,我国当前的教育著作大多属于此类;另一类则以“质性研究”为基本方法,尊重每一教育情境的特殊性,试图理解复杂的教育现象、教育过程而不是发现“四海皆准”的教育“规律”,真正体现教育学的“人文科学”特性,我们可以把这种研究称为“人文科学取向”的教育研究。项贤明博士的《泛教育论》可以说典型地体现了“人文科学取向”。本书旁征博引,涉及的学科领域至少包括哲学、伦理学、社会学、人类学、系统论、协同学、混沌学、心理学等,这种研究取向使本书走出了传统教育著作“技术取向、控制为本”的误区,从而达到了教育理念的至高境界。

该书把教育反思置于“古今、中外”的时空背景上,比较中西、会通古今。教育学是教育史的总结,教育史是教育学的展开。项贤明博士的《泛教育论》即是建立在对整部教育史和教育研究史考察的基础上的。对书中每一部分内容的展开,项贤明博士试图把“古今、中外”两条线索融为一体加以阐述,使本书始终处于历史与现实、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传统两种张力的拉动之中,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动态美。

总之,这是一本思想深邃、观点鲜明、发人深思的教育理论著作。它充满了逻辑的力量和理性的美,耐得住经久阅读。它揭示的许多教育问题具有永恒的价值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